上一则说到画画,想起来我小时候也学过画画——当然和中央美院是没任何关系,就是幼儿园大班的水平吧。不过我小学倒是有个同学进了中央美院,那时候,每年春节,我都去请他写春联。连润笔都没给过……不会再讨回来吧?

  不过本文的牛人还不是这个。

  大学寒假回家,突然没了家庭作业,觉得挺无聊的。就想想把以前的家伙找出来:毛笔、一得阁、生宣纸、调色盘、颜料……哦,颜料都硬了,毕竟都放了六七年了。没关系,水墨画只要一得阁就可以了(一得阁质量还真不错!)。架势摆好……哦,也不知道画什么了,也毕竟放下六七年(小学以后就没碰过了)。这个难不倒我——去隔壁邻居那里借了本《学国画:教五岁小朋友画水果》。关门的一霎那,我听见邻居家阿姨说:“你看,隔壁的大哥哥都学,你还不好好学学?”

  不管他!那个五岁小朋友的东西还真是通俗易懂,第一章画葡萄:树枝用焦墨,然后大葡萄叶用侧笔、湿墨画开,等稍干了笔尖蘸浓墨勾出叶脉,嗯……挺当初的有感觉的。画葡萄,把毛笔细干净然后笔尖蘸墨,那么一拧:就出来了!看起来还蛮是那么一回事儿,虽然有那么一点点儿童画风格,不过不碍大雅。

  如此这般如此这般,葡萄画好了。

  翻到第二章,画柿子,要用大红颜料的。那硬的跟石头一样,我就不指望了;家里翻个底朝天,也没找到红墨水,算了,就还用水墨吧。比划比划,还是那么回事,心里觉得很哈皮。忍不住像扣个个人印章,也没得扣,以前老师说过,没印章的时候可以用毛笔蘸朱砂描一个出来——得,我要有朱砂还用水墨画柿子干嘛?不过难不倒我,跑去找了个红圆珠笔,硬是描了个。

  按着五岁小朋友的路子,又画了几幅,觉得有往六岁进步的趋势,不由得心里满足起来。寒假,总是同学串门来串门去的,下午正好同学甲、乙要来,于是决定卖弄一下!(根据大部分情节发展,要出事儿了)

  下午,某甲先来了,那要等某乙(我是某丙)。看了会电视,嗑瓜子把嘴皮子都嗑破了。我跑到卧室,把那本书藏好,然后回来:“最近在家干啥?”“没啥,看电视呗。”某甲回答。“哦,我这两天在家学画画,给你看看!”“嘿!不是儿童画吧?!”不管是不是,他没发现那本书就不是儿童画。拉进书房(就是卧室),摆开架势——某甲惊讶了,老大,你还画国画啊?!而且那个啊拖得特别长——哼哼哼,我心里那个得意,呵呵。

  “看,先画葡萄:”

  画个葡萄,有模有样吧?树枝葡萄叶一串葡萄。某甲点头。

  “再画两个柿子。”

  在葡萄下面,画了两个柿子,平放着,当然还是水墨的。某甲继续点头。

  画完,某甲看看,赞叹不已。其实画得也一般,但是我是参照五岁小朋友的路子画的,又有我的解说,某甲当然很容易看出来是什么,主要还是没想到我能画出来。总之,某甲啧啧赞叹,某丙沾沾自喜。

  某甲提议:“一会某乙来了,给他看看!”,某丙等这句都等半天了,没等后半句说完,就“好”的一声应承了。

  把画放好,等某乙来。

  某乙来了(牛人出场),听了挺惊讶,可是看到我的画以后……脸上明显表情不对,一脸疑云。

  我和某甲探头过去:“怎么了?这葡萄,这……”,某乙接过话茬,依然一脸疑惑的看着我:“晨池,你这画画的,两个倒都挺像的,可是……”

  “可是什么?”

  “可是你为什么要在葡萄下面画两泡屎呢?”

  我……之后,之后就主要是甲乙在讨论了,话题主要是马腾的那句“刻鹄不成尚类骛,画虎不成反类犬”,结论是画葡萄正好是前半句,画柿子就是后半句了。那年回学校,我戴了顶“武夫弄文”的帽子,回去继续写程序,看来啊,该五岁小朋友学的,那五岁以上的就不要来瞎掺和的好。

题外话:

附上一副国画画柿子,这个可是名家大作,不要想歪了。但是大家也可以想想一下柿子的那个形象,如果用水墨画出来,又是平平着放在地上,没有枝叶,只有个柿子,画得再拙劣一点,还是挺形象的……

[原文在百度空间已经关闭]